2020年7月14日第三季东昌窑烧成分析
发布日期:2020/8/3 14:58:22 访问统计:3673
作者:吴声乐、罗军平、周世江、昌纪荣
2020年第三季东昌窑柴烧活动于7月14、15日装窑,16日6:00点火,翌日11:00熄火停烧,20日15时开窑。
烧成问题分析如下:

红色为本次烧成曲线,黑色为6月21日第二季柴烧曲线,可以看出本次烧成周期为29个小时,烧成温度有几处快速升温,虽然烧成周期长,但是各个烧成时期分配不合理,预热带时间太短。
虽然记录最高温度为1170℃,但是实际表显最高温度1190℃,由人工摆放的测温锥测出窑内的实际最高温度可能在1260度以上,超过了釉料和坯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温度,导致釉面产生气泡以及坯体与匣钵沾粘。除了最高温度过温外,升温速率过快也是产生釉泡的重要原因之一,釉泡一般细小,在釉层表面鼓起,易用手摸破,破后粘污成黑色小点。主要是由于沉积的碳素或分解物在釉熔融前未烧尽,而在釉熔化后,碳素燃烧产生的气体不易跑出,而被包在釉层表面。其产生的原因有:①氧化炉温度不当,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差太大,使坯体氧化不足,或还原过早。 ②高温段温度过高釉面沸腾。③釉料始熔温度偏低或升温过快,釉面玻化过早。④釉料中高温分解物(碳酸盐、硫酸盐)含量高。本次烧成在烧成第6个小时左右曾因大家吃午饭而让一个小女孩单独烧制,以至于在第6个小时的时候烧到了将近400度的高温,升温速率过快,被发现后又产生了一个急降温,在第8到11小时间有一个明显的急升温。所以本次釉泡的形成可能原因为①②③;防止方法 :①控制氧化炉温度适当,降低预热带上下温差。 ②提高釉料的始熔温度,或减少釉料中高温分解物的含量。
(上图是本次烧成问题瓷器)
由曲线可以看到本次烧成升温曲线出现了多处急升急降,是瓷器变形开裂的重要原因之一,本次烧成预热段(400度以下)只有8个小时,与适当的预热时间相差甚远,预热时间偏短,坯体水分可能尚未排空易导致坯体变形开裂甚至炸裂。在第8至第11小时升温过快,短时间的快速升温使得坯体收缩过快,也是变形开裂的原因之一,烧成温度过高以及坯体装放不平是变形的主要原因。结合本次烧成情况,认为开裂原因是预热时间短导致坯体含水量过高,预热升温过快;变形原因为最高温度超过泥料的承受温度导致变形;防止方法:延长预热时间,使坯体含水量足够低,制定使用合理平缓的烧成曲线,避免急冷急热,降低烧成最高温至釉料与泥料的承受范围之内。
(上图为本次烧成问题瓷器)
由于本次烧成前期有大约6个小时由于人工失误烧了半还原气氛,导致氧化铁着色剂发生还原反应,呈现不同程度的银白色金属光泽。
(上图为本次烧成问题瓷器)